更年期的中醫整治
陳女士近來不知為何常覺得身體關節痠痛,沒做什麼事就覺得疲憊,不定時發生的頭痛、頭暈更是困擾,持續的身體不適讓她越來越覺得煩燥,晚上也變得睡眠品質很差,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火氣大,怎麼老是覺得一陣燥熱,和同年齡的朋友聊天時,朋友告訴她聽起來很像她當時更年期難受的症狀,才讓陳女士驚覺,自己的月經最近老是不定時,有時候延後,有時候提前,甚至來的時候量和顏色都和以前不太一樣,於是她趕忙向醫師諮詢:「醫師,我是更年期嗎?我的年紀已經到了嗎?我是不是應該要延緩老化呀?這些不舒服會持續很久嗎?我要怎麼解決呢?」 其實女性卵巢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在40歲後就會逐步衰退,當雌激素衰退到一定的程度之後,卵巢功能會逐漸喪失,月經就會停止,醫學上對於更年期的臨床定義必須具備:
1.抽血檢查雌激素低於30pg/ml。
2.抽血檢查濾泡促進激素(FSH)高於40IU/L。
3.停經已超過一年。
一般台灣女性的更年期發生的年紀約在50歲前後,在這段荷爾蒙轉換的過渡期間,我們便將之稱為更年期。更年期女性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外,還包括了心理症狀和因為老化而帶來的循環系統、骨骼、新陳代謝疾病,這些因荷爾蒙改變而產生的症狀我們稱之為「更年期症候群」。 中醫理論對於更年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《素問.上古天真論》:「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」,意思是指四十九歲左右,人體的腎氣功能漸漸衰退,衝任二脈的作用也逐漸降低,天癸消失,以致月經停止,這段期間部分婦女會出現煩躁、易怒、潮熱出汗、頭暈、心悸、失眠、口乾、手足心熱、腰酸背疼、精神疲憊、耳鳴、健忘,或皮膚乾燥等症狀,從中醫的觀點,臨床上將病因分為(1)腎陰虧損和(2)腎陰腎陽二虛兩種證型:
1.腎陰虛型
此類型的患者常會出現月經延期或紊亂,月經血量變少,但血色鮮豔或偏紫暗,同時伴有頭暈目眩,耳鳴等症狀;當陰虛情況較嚴重且有內熱時也容易出現潮熱,多汗,兩頰泛紅有轟熱慼等陰虛內熱症狀;當陰虛合併有肝鬱症狀時則會出現憂鬱焦慮、煩躁不安、易怒、失眠多夢等症狀;常用治療方劑有知柏地黃丸和加味逍遙散等。
2.腎陰陽兩虛
此類型的患者常會出現月經周期不定,經血量少,顏色偏淡紅,同時伴有腰部或下肢痠冷,倦怠,頭眩耳鳴,怕冷,偶有潮熱等症狀,當腎陽虛情況較嚴重時會容易出現面色黯,腰部痠痛,小腹有冷感,甚至大便不成形,小便頻繁或小便顏色偏淡等症狀,常用治療方劑有二仙湯或右歸丸等。 因為荷爾蒙改變而導致之更年期不適症狀,一般會持續1-2年,更有甚者會困擾長達5-10年之久,適時的調整體質,透過中醫辯證用藥而改善腎陰虛或陰陽兩虛的程度,能大幅提升更年期婦女的生活品質及縮短不適症狀出現的時間,且不會有使用西藥荷爾蒙補充療法,或荷爾蒙替代療法伴隨之體重改變、眩暈、陰道出血、頭痛、胃腸不適、增加血栓和乳癌發生率等副作用,以正確的心態和積極的治療來迎接這個階段的生理心理改變,讓荷爾蒙轉換的過程平順,並為將來30-40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,走過更年期幽谷,您有更健康更適合東方女性的治療方法!
健康多醫點 節目專訪
更年期真的好燥熱,中醫可以幫幫忙?
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的自然階段,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,伴隨著荷爾蒙變化,可能引發潮熱、盜汗、失眠、情緒波動等不適症狀。中醫治療更年期婦女的方式主要包括中藥調理、針灸療法、飲食調養及生活習慣改善。
中藥調理
中醫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方。例如,腎陰虛型患者可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補腎;心肝火旺型患者則可選擇天王補心丹以養心安神。此外,常用的中藥包括熟地、當歸、枸杞等,有助於補腎、養血、清熱。
針灸療法
針灸透過刺激經絡穴位來調節內分泌,緩解更年期症狀。常用的穴位包括關元、三陰交、腎俞等,有助於改善潮熱、盜汗、失眠和情緒不穩。
飲食調養
飲食方面,建議多攝取滋陰補腎的食物,如黑芝麻、山藥、枸杞、黑豆等,並減少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以維持體內陰陽平衡。此外,適量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,如牛奶製品、小魚乾、深色蔬菜,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。
生活習慣改善
更年期婦女應養成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,以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。適度運動如瑜伽、快走或游泳,不僅能幫助維持體重,還能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情緒。此外,每日按摩三陰交、太衝、太溪等穴位,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,平衡身體機能。
中醫治療更年期婦女的方式多樣且個人化,透過綜合調理,可以有效減緩不適症狀,幫助女性順利度過這一生理轉變期。如果有更具體的需求,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,以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案。